最近,湄潭县“象山茶文化”研究系列丛书《茶的途程》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贵州首部地方茶文化文史图书,也标志着全省在茶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推广上取得新的成果。该书刚一出版就受到业界的极大关注,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列为重点图书。该书主编周开迅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文化中心副主任,我省茶文化研究专家、湄潭县政协副主席。记者就此对周开迅作了专访。
贵州是世界茶树起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发祥地 《茶的途程》一书明确提出:贵州是世界茶树起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发祥地。并引用了很多专家们的论著来加以阐述。
陆羽《茶经》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古代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除四川的酉阳、秀山外全属于贵州,含今天的遵义等11个县。周开迅说,“其实在唐代《茶经》之前,我国古代史料就早有关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始生产地和茶市的记载。”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巴郡的茶叶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卖。巴郡包括今贵州境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地。当代茶圣吴觉农在他的传世之作《茶经述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中国茶经》中,用大量历史资料和近代研究成果,明确了贵州是茶树原产地。中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主审的《茶叶大全》中指出:“茶树起源中心是在云贵高原大娄山脉的山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区域,其他则为演化地区”。四川农业大学李家光教授在《古黔濮苗对茶业的贡献》一文中明确阐述:“贵州野生大茶树结构古老,内含物初级产物比重大,从古地理古气象分析,茶籽化石发掘,原产地在贵州的论点也逐渐被人接受。”
周开迅告诉记者,有两个例子为史书的记载提供了有力佐证:一是很多年前,茶叶专家刘其志在晴隆发现了稀世之宝——茶籽化石。1988年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贵州茶科所等专家现场勘查,由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郭双兴作出书面意见,初步认为是“距今一百万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二是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李联标1941年在务川老鹰山岩上首次发现中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改写了驻印英军勃鲁士少校宣布的“印度阿萨姆皮珊新福区是世界茶叶起源地”的结论。
贵州茶文化在全国占领了几个制高点 《茶的途程》开创性地为贵州茶文化作了全面总结。周开迅说,贵州茶文化至少有五大亮点。
贵州现当代茶文化在全国首屈一指。
通过《茶的途程》得知,1939年,当时东南沿海已被日军侵占封锁,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主要就是靠史迪威公路这条西南国际通道和之上的“驼峰航线”,国民政府选择湄潭发展茶叶经济,意在通过这一国际通道出口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青睐的茶叶,换回更多的枪枝弹药抗战。这一年,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特作等专家来湄潭,开始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并由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第二扇大门系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于次年在福建武夷山推开),使湄潭在10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种植推广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地位和基础性地位。在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湄潭这样汇集了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这么多重量级茶学专家。也就在同一年,浙大校长竺可桢也抵湄潭为浙大师生寻求最终落脚点。次年,浙大理学院、农学院和新生部迁至湄潭县城和永兴镇,开始了在湄潭长达7年的办学生涯。而浙大迁至湄潭,湄潭又汇集了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祯等一大批学界精英。两支科学教育队伍在湄潭历史性汇合,相得益彰。浙江大学农学院为中央实验茶场分析检测新茶的成分;浙江大学与中央实验茶场共同组建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为贵州、为湄潭培养了上百名茶叶和蚕桑实用技术人才;浙大教授与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等成立湄江吟社,共同唱和湄潭茶。两支队伍相濡以沫,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茶业史上的一曲绝唱。改革开放30年来,陈宗懋等许多著名茶学专家到湄潭茶区考察指导时说他来湄潭是带着“朝圣”的心理来的,因为湄潭是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开创茶叶事业的地方,在今天的中国茶界,是一个圣地。
“当年的中央实验茶场吟出中国现代茶史上独特的茶诗,还把西湖龙井工艺引入了贵州,对贵州后来扁型茶的开发起了很大作用。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也是从湄潭拉开的序幕。湄潭还在全球推广开了‘茶叶密植免耕技术’。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后来改革开放,贵州在茶叶的科研、生产、种植等诸多方面,都占领了全国的制高点。”周开迅特别向记者讲述了由湄潭发端的“茶叶密植免耕技术”。他说,过去人们栽茶叶都是丛栽,解放后实行行栽。行栽最先就是在湄潭开始,这一密植免耕技术在全国引起轰动,1975年至1980年,前来湄潭取经的专家多达5万人左右。这个技术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发明奖,现在全世界都在运用这个技术。
贵州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宝库。
周开迅说,贵州还是一个茶品种最多的省份。全国270种茶树资源,仅湄潭县就占了163种。这是1939年至1949年全国展开茶叶资源调查时得出的结论。
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丰富多彩。
《茶的途程》记述:贵州有人类最早最原始的茶事活动。茶籽化石发现的地方中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最集中聚居地区,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回族、水族、瑶族等古朴勤劳民族,与外界隔阻,自古至今爱茶、嗜茶,许多古老的茶文化及习俗便日积月累地沉淀和传承下来,诸如世居民族茶字读音、古老采制工艺技艺,原始茶食、茶菜、茶饮、茶俗及异彩纷呈的原生态茶文化仍完好地保留至今。民族民间茶礼茶俗方面有布依“娘娘茶”、仡佬族“三幺台”、土家族“油茶”、彝族“罐罐茶”、汉族“屯堡驿茶”等。
贵州农垦茶文化极为丰富。
周开迅认为,由于贵州在茶文化中比较有个性,改革开放30年,茶叶的种植、加工、科研、技术推广、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都留下了精神文化财富。保留至今的很多生产劳动工具、茶叶加工车间、红茶制作机器,无论可移动不可移动的都很丰富。比如上世纪90年代,湄潭卖了一台坦克,它是二战时期的文物,湄潭茶农将它改装后当推土机使用。
茶旅游生态文化极丰富。
周开迅介绍说,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200多万亩茶园,2015年全省要建成500万亩茶园。这些将是贵州最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这些茶园建在河边、湖边、村野、城市边缘,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的有湄潭全国示范点核桃坝茶园风情民庄、永兴数万亩大茶海、贵定云雾山茶园景区、雷公山森林茶园景区、都匀毛尖茶基地、凤冈田坝仙人岭生态茶文化旅游度假区等,特别是湄潭县的5条茶叶产业带,将在未来5年里形成300里茶廊、百里茶桂风景线。这是茶文化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基础,在全国堪称一绝。
做大贵州茶产业先得做大贵州茶文化 “一流质量,二流包装,三流价位,这就是贵州茶的现状。”周开迅说。
说起茶叶质量,周开迅向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中国营养学会泰斗余若沫对陕西紫阳茶作研究,他把紫阳茶的抗氧化和防癌功能作了科学鉴定以后说:“嗯,是一流的,仅次于贵州湄潭茶。”余若沫这样一句随口说出来的话,便可以看出贵州茶的质量有多好。
我省著名茶学专家牟应书2001年研制出一款名为“绿宝石”的茶叶,茶多酚与茶氨酸含量均达到相当高的指标,这款茶喝起来既很鲜香,味道又很浓,而且咖啡碱含量较少,即使冲泡七八次也不会有苦味。2001年底,我国著名茶叶评审大师沈培和品尝了该茶叶后,当即写信向北京著名茶叶老店张一元店推荐。中国茶叶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评价“绿宝石”:内在品质极为上乘,已超过西湖龙井。
贵州山高,气候温暖多雾,无污染,茶叶品质自然极佳,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贵州几乎县县产好茶,好多地区在唐、明、清时代都是朝廷贡茶。贵州茶叶好,但贵州茶叶难卖的尴尬也很突出。
五年前记者随贵州茶商去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一连3天,贵州展厅的茶叶一直是受人关注的对象,很多茶商在品尝了贵州茶以后都大为赞赏,为才识得贵州茶而露出抱憾的神色。贵州出好茶,而贵州茶却没有知名度。这次在京一亮相,很多人睁大眼睛:“贵州也产茶吗?”
记者曾多次去过中国著名茶叶销售集散地北京马连道茶城。马连道茶叶店不下6000家。然而直到今天,里面的贵州茶叶铺面只有一个,其经营者是一位叫邵清的贵州籍年轻妇女。邵清曾对记者说:“贵州茶就是销不赢浙江茶、福建茶、云南茶,人家那些店每年销售额几百万元,而我却是一年只销售几十万元。”
2004年,曾经有新华社记者批露,很多奸诈的茶商为了牟取暴利,在贵州大量收购春茶拿去加工成一些国内的名牌茶茶色,打着这些名茶的牌子出售。
周开迅认为,营销人才少,宣传不得力是贵州茶叶走不出去的根本原因,但贵州茶叶产业布局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全省虽然有40多个县在发展茶业,但都只限于两方面工作,一是茶叶基地建设,二是茶叶加工企业。没有延伸其产业链条。茶叶能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蛋白、茶皂素等物质,这些提取物被大量用于药品、保健品生产。此外,贵州茶馆业发展也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
周开迅认为,贵州茶产业要做大,得先做大贵州茶文化。任何一个产业,只要其叫得响的走得远的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文化推动经济已经是一个定律,而贵州的茶文化几乎是空白。到现在为止,茶经、茶典、茶书里,几乎没有一位贵州文化人对贵州茶叶有著述。当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贵州茶文化有研究,但大多水平不高,这些专家大多只满足于资料收集整理,或进行一些茶艺术的创作,如茶诗、字画,而这些都不应该属于茶文化研究范畴。
“我觉得茶文化是综合性学科,必须集各方面知识来综合,它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的知识和手段。”
周开迅建议政府专门成立一个茶文化研究专家组,并给予一定经费,把贵州茶文化研究做大。此外,周开迅还建议,把贵州的一些原生茶文化开发利用起来,比如已开发的凤冈土家油茶、安顺屯堡驿茶都已包装、表演、待客,但与云南白族三道茶比较起来,又逊色得多。白族三道茶已成为大理亮点,是一张“刷不完的卡”。其实贵州茶只要略加包装、提升,就不亚于大理“三道茶”、草原“酥油茶”等,周开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