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茶业资讯  |  绿茶企业  |  供求信息  |  展会信息  |  机械茶具  |  茶与健康  |  茶艺茶道  |  绿茶产地 |  广告服务 
信息快递
 
    茶与健康     
    行业标准     
    茶艺茶道     
    绿茶产地     
    展会信息     
    茶业资讯     


昔日星火燎原 如今“茶榧”飘香

来源:中国绿茶网     发布时间:2019-9-12 13:26:44   阅读:1426

 

70多年前,中共金萧地区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重建武装,以东阳、诸暨、嵊县三县交界的东白山作为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游击战基地,虎鹿镇尚周村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得该村成为游击队活动的据点;1946年,该村革命进步人士村民刘章华出资创办了“尚周小学”,作为革命联络站……

时光荏苒,位于穷山沟的尚周村现在早已“茶榧”飘香。当年,东阳的革命之火从这里燎燃,那时的革命游击队和勇敢的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哪些故事?近日,记者一行五人来到尚周村,在村委会主任刘顺初的陪同下,走古道、听回忆、访老宅、看族谱……重拾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

产业变多了

靠山不伐林 “茶榧”满山峦

“我们村成为游击队活动的据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山高林密,外人轻易找不进来。”刘顺初说,尚周村民本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村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保护林木而“靠山养山”。

刘顺初出生于1962年,在那个没有燃气的年代,山里的林木总会被村民们砍伐得光秃秃。但大山深处的尚周村却并未如此,村民们恪守着村里成文的规定。

“我们村很早就推出了‘护林公约’,把山林分成荒山和养山。荒山林木供村民们自由取用,但养山禁止随意砍伐。”刘顺初说,村里还组织了十几名村民组成护林队看守。

由于地处山区,时至今日,尚周村民种些玉米、小麦、大豆、番薯等粮食类作物,仍需跋涉近5里山路。《中共东阳党史》也记载着数十年前游击队战士们编的顺口溜——“吃的六谷糊,睡的稻草铺。”描写的正是当时尚周村村民的生活境况。

近十几年来,尚周村发展过高山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并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利用村里的古香榧树,通过改造和新基地培育等方式,发展香榧种植。与此同时,尚周村还种起了龙井茶树,形成了上半年产销茶叶,下半年产销香榧的格局,村集体和村民都增收不少。

道路变宽了

昔日徒步山道 如今一天四班公交

尚周村四面环山,通村道路蜿蜒曲折,路旁有苍翠挺拔的松树、枝繁叶茂的灌木,点缀着两侧的山峦。倘若没有这条山路,外人若想前往尚周村,定会在周遭的密林中绕得晕头转向。

刘顺初说:“这条山道是1986年新建的,在此之前,村民出村赶集、探亲,得走古道。”他口中的古道终点在虎鹿溪口,一路需经白峰岭、黄沙垛、门前岭、斤丝岭、眠牛岭等山岭。走完这全长15里左右的山路,哪怕熟悉路况的村民,也需近一个半小时。

如今,古道两侧依旧树高林密,脚下已是杂草丛生。回想当年,游击队战士、村民们正是在这条宽仅一米左右的古道上奔波往来。现年81岁的村民刘新华告诉记者,通畅宽阔的沥青公路铺起来后,已经少有人去走这条古道。

“1986年,尚周村建起5米宽左右的机耕路;1995年对原机耕路加宽;2001年铺设沥青公路。”族谱上清晰地记录着尚周村通村公路的变迁史。如今,尚周村民想出村看病、探亲、采购,都可以乘坐公交车,一天四班,完全能满足村民们日常出行的需求。

村庄变美了

你出力我出力 村民齐心扮家园

“以前人们说起尚周,总觉得是个偏僻落后的山村,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小洋房,村民们也开上了小汽车。”说起尚周村几十年来的变化,刘新华老人眼中满是欣慰。

1970年,为农业灌溉,该村村民自发修建起了水域面积达10亩左右的金猫水库。请不到工人,村民齐上阵;没有机械设备,去外地采购。凭着一股韧劲,金猫水库如期竣工。“当时还没机耕路,为了把拖拉机运上山,村民们在山脚把它拆解掉,沿着古道一点点扛进去组装。可以说,有了金猫水库,才有日后繁荣的尚周。”刘顺初说。

水库修好了,村里立即开始着手解决饮用水问题。村民们相互结对形成互助小组,各自筹资修建蓄水池。 如今,村民们自建蓄水池已达几十个,基本能满足日常用水需求。

近几年来,尚周村投资百余万元开展村庄整治,建成了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完成了村庄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村庄旧貌换新颜。尤其是位于村中央的综合楼,得益于市“一事一议”专项资金、地质灾害补助、村民筹集等相关资金的支持,这栋耗资180万元的大楼得以顺利落成。

如今,站在尚周村口远远眺望,整个村庄呈阶梯状、高低错落地依山而建在会稽山脉南麓连绵的山坡上,别具一番特色,两侧的山峦上则栽满了绿意盎然的茶树、香榧树。谁能想到,这个昔日偏远的小山村,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的秀美山村。

从刘氏宗祠到革命联络站

村庄刻下红色印记

尚周村坐落在海拔近500米的高山上,村庄周边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四面环山,呈口袋状。东面的大高山、西面的横岩山、南面的朝山与北面的洋尖岩,四个天然隘口好似咽喉,有“一人挡口,众人莫入”之险。

在尚周村,有一座被当地人称呼为“上、下新厅”的祠堂,不仅仅是当地刘氏人的宗祠,而且还是一个有着红色革命历史的故址。

“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分为上新厅和下新厅两部分。如今,在宗祠上新厅内的一根横梁上,留有墨迹,依稀存留着历史烙下的印记。下新厅现已建成居家养老中心。”今年已81岁的村民刘新华精神矍铄,操着一口本土方言,对于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事,他仍记得十分清楚。

从祠堂大门进去,墙两边展示有革命斗争的资料,里面的展板上还记载着一位名叫刘章华的革命志士参加革命斗争的典型故事。

“刘章华出生于1903年,有一子刘梦祥,俩孙刘飞时、刘小时。长孙刘飞时今年60多岁,常年随妻子居住在虎鹿镇溪口村。”今年50岁的尚周村党支部书记刘国荣回忆道,刘章华从事工商又初懂医术,是个颇具正义感的人,对共产党的活动早有耳闻。通过嵊县孔村中共地下党员刘熙范介绍,活跃于东阳、嵊县、诸暨边境的会稽山区司令员马青见到了刘章华,并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双方取得信任,建立了关系。最后在刘章华小学同学、中共党员钱章超的引导下,刘章华走上了革命道路。《东阳文史资料选辑》中记载,解放后,刘章华被任命为东阳县巍山区副区长。

为筹备设立秘密联络站,1946年,刘章华出资利用宗祠创办金峰小学,后更名为尚周小学。聘请刘昌成(又名“刘照唐”)为名誉校长,巍山四村人周天鹏为校长,蔡人杰等人为教师。当时,尚周小学就成为了游击队的地下联络站。

刘国荣说,他的小学就是在尚周小学念的。当时的尚周小学已改名为尚周完全小学,从四年制变更为六年制。“最多的时候学校共有7个班,班与班之间仅用木板隔开。”

1985年,尚周完全小学搬迁到了村综合楼内,从4间房变成11间,学生的读书环境得到了改善。直至2004年,尚周小学正式拆除并迁至虎鹿镇溪口小学。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如今宗祠前苔痕上阶绿,剥落的墙体就是历史风霜留下的痕迹。《刘氏家谱》的重新编写为尚周填补了历史空白,刘章华的事迹更是为这里增添了无上的英雄光彩,而且永远镌刻在尚周人民的心里。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申请   

黄金芽茶叶 日照茶网 黄页网 聚养网

Copyright © 2006-2008 WWW.CNLV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山东东方太阳律师事务所  电话:0633-8922114、13863387797
Email:rz96114@163.com    鲁ICP备10016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