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厂工人到重庆茶叶集团董事长 看他如何让一片茶叶“火起来”
来源:中国绿茶网 发布时间:2018-11-14 14:53:05 阅读:1677
今年68岁的张节明是重庆茶叶集团的董事长,今(8)日,他正忙着开会,除了商议巴南银针品牌形象升级,以及1月傲雪腊梅花茶上市的准备工作外,还决定做一项公益事业——让茶文化走进社区,带动全民品茶,做好茶文化茶礼仪的文化传播。
“现在年纪大了,慢慢准备把一些事交给我的女儿,但是大方向,还是我来把控。”张节明笑着说,自己算是和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想当年,重茶集团的前身二圣茶厂几近倒闭,最后经历各种波折,迎来各种好政策,才有了今天跻身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之列的重茶集团。
张节明
又当老板又当工人
带领20多个“光棍”发展茶事业
张节明是原巴县二圣乡巴山村的农民,该村海拔800米,早年,因村里有个废弃的农场,乡里便于1976年成立了二圣茶厂。“我当时进到厂里,从种茶到车间学制茶,再到一名技术员,慢慢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张节明回忆道,当时的茶产业并不景气,二圣茶厂主要是生产原料,通过供销社销往重庆茶厂、成都茶厂等。并且,那时重庆各区县陆续成立了不少茶厂,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二圣茶厂在众多茶企里面并不具备任何优势。
“在80年代前后,我们工厂可以说是负债累累,举步维艰,濒临破产。工人们见状,一个个离开,另寻出路。渐渐地,厂里就只剩下我和其他20多个没有门路、年过30也娶不上媳妇的穷光棍。”张节明说,他那时年轻气盛不服输,决定还是要拼一拼。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由于当时的二圣茶厂严重亏损,二圣乡党委决定出售企业。张节民见机会来了,立刻毛遂自荐,并拿到了承包经营权。随后,他大胆向银行贷款1万元,花7000元购买设备,留下几千元流动资金,开始与工人们一起携手打拼。
“当时我们特别有干劲,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不马虎。比如我,当时又当老板又当工人,既要管种植、生产,还要跑市场,努力维持茶厂的正常运转。节假日,别人下山回家,我还要留在茶山上,忙这忙那。”张节明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承包茶厂第一年,他净赚2万元。
重茶集团的茶山
重发展、重创新
傲雪腊梅花茶获专利
茶厂有了点起色后,张节明并不敢掉以轻心,他知道,要想长远发展,就一定要不断进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我开始进行产品以及品牌结构方面的调整,同时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1995年,巴县改名巴南区,张节明当机立断,将产品取名为“巴南银针”,而这在当时极具新意的名称,也正是他本人改革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
为了让“巴南银针”走出去,张节明不断对自身品牌进行包装、宣传,并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慢慢地,这个品牌开始在重庆走红,并成为了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茶叶类唯一指定用品。
“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的茶,是腊梅花茶,其清香扑鼻,让人回味无穷。继巴南银针后,在2010年,我们推出了腊梅花茶。”张节明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为了做好这款花茶,他找来西南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等国内的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一起探讨研究,最终采用冷链技术,将腊梅制成茶叶。随后经过改良,2015年又推出了一款傲雪腊梅花茶,深受众多女性的喜爱,并获得了专利,成为了全国唯一一款腊梅花茶。
现在,重茶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3000亩茶园,大型茶农专业户27户,小型的有1000户,年产茶叶几百吨,销售额过亿元的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从小小工人,到集团董事长,张节明仍不忘初心。
近年,他一共帮茶农修了4条公路,来扶持茶农们建茶园,且为了鼓励他们种植,不仅免费送茶苗,还给他们每年250元一亩的管护费。“最近我们在跟京东谈合作,下一步,我们将整合资源,打通产业链,并引进丹麦等国外的先进技术,为茶叶发展铺好路。”张节明说。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