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茶业资讯  |  绿茶企业  |  供求信息  |  展会信息  |  机械茶具  |  茶与健康  |  茶艺茶道  |  绿茶产地 |  广告服务 
信息快递
 
    茶与健康     
    行业标准     
    茶艺茶道     
    绿茶产地     
    展会信息     
    茶业资讯     


雅安蒙山顶上说茶事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3-8-5 9:03:41   阅读:2470

 

  离开成都,在高速公路上开了一个小时之后,突然暴雨倾盆,眼前一片迷茫。老霍说,雅安这一带雨多,号称雨都,下雨是常事,一会儿就会停的。反正我们先到名山再说,雨停了,我们就上山,总不会一直下个不停吧。他那口气有点犹豫,听起来不怎么乐观,看来今天能不能登上蒙山顶峰,很是个问题。很快,我们就到了名山出口,下了高速。鬼使神差的,雨势居然弱了。小张联络了蒙山茶叶博物馆的馆长,说不要进城,沿着县城外围的公路往前开,他就在蒙山脚下的牌坊那里等我们。等我们开到牌坊的时候,看到馆长手提着雨伞,站在路边,悠闲地抽着烟,雨已经完全停了。

  馆长说,你们运气真是不错,这雨已经下了一整夜,到现在至少十二小时了。你们一来,居然就停,可真是老天爷给面子。山上一定还是雨雾笼罩,视线不明,不过只要不下大雨,走在石板铺的山径上,还是安全的。我们跟着馆长的车,循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行驶在雾蒙蒙的山中,好像进入了鸿蒙未开的原始丛林。车行到半山腰,居然有个收费站,上面标着每人收费六十元。馆长向守卫叮嘱了几句,我们就跟着开过,没收费。一会儿就到了博物馆,停车之后,馆长跟我们解释,说地方政府把整座山包出去,给一家公司,开发旅游,还建了缆车直通山顶的天盖寺,因此要收门票。博物馆设在清代的古建筑禹王宫(博客,微博),原来就在山上,所以公务人员免费,你们来参观当然也是公务,也免费。把蒙顶山包给私人公司,听来有点不妥,但是,因为收费高昂,上山的人也就相对减少,却出现环境保护的效应,倒是始料未及的。

  其实,不久前的雅安地震,震塌了禹王宫的屋顶,博物馆成了危楼,无法参观博物馆。馆长说,只能乘缆车上山,看看天盖寺,以及震塌的明代石牌坊。蒙顶山茶在唐宋时期蜚声全国,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俗谚,因此,这里的茶叶博物馆建得也早,却一直得不到地方政府足够的支持,很少人知道。后来建起的杭州茶叶博物馆及安溪茶叶博物馆,反倒是声名鹊起,完全掩盖了蒙顶茶在中国茶史上的地位。他还说,有些茶史学家认为,蒙山是中国最早种茶的地方,在西汉时期就有仙师吴理真到此种茶。写《茶叶通史》的陈椽在1978年来此考察,看到地方文献的记载,就断定这是“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地方”。

  我问馆长,你真的相信这些说法吗?馆长笑笑,说权威专家这么说,地方领导也这么说,你要我怎么说?反正是仙师吴理真种的茶,我们博物馆也沾点仙气吧。老霍是考古学家,就说,仙气我搞不懂,有没有考古文物的证据呢?有没有古文献的记录呢?馆长说,考古证据是没有,但是有光绪年间的《金石苑》,记载了一通宋代的碑记“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可算是文献证据,陈椽就是依据碑文做出的结论。我说,宋代的文献记载西汉的事迹,时间上相距一千多年,又是孤证,最多只能当作传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怎么可以当成信史呢?馆长是明白人,只好苦笑。

  他说的文献资料,我以前就读到过,行状的内容是:“师由西汉出,吴氏之子,传名理真。自岭表来,挂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宋代京师敕张、秦枢密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顷沛泽大通。一日,峰顶挂锡橐井,忽隐化井中,寺(侍)者觅之,得石像,遂负井右,建以石屋奉祀。时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应,以至功名、嗣续、疾疫、灾祥之事,神水无不灵感,是师功德有遗之也。故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像。时绍熙三年(1192)二月二十六日,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读读碑文就知道,根本是宋代的民间传说,属于神话之类,讲的不是历史事实。

  先看看吴理真的出身,说是来自岭表,挂锡蒙山。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吴理真是岭南的和尚,游方到蒙山。可能吗?西汉的时候,岭南就有了佛教的僧徒,跑到四川去种茶?如此颠覆中国佛教史,改变了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路径,是从广东传到四川,而非从西域传来,况且还远远早于正史记载的东汉,未免是天方夜谭了吧?更厉害的是,西汉的和尚还一直活到宋朝,能够像张天师一样,入定求雨,天降甘露。后来就隐化入井中,变成石像了。你信吗?大家笑着说,假如茶史权威陈椽还在世,大概会回答,你们信不信我不管,反正我是信了。馆长说,我们就不管史实了,就当是传说吧,反正领导相信就好。我们上山去参观吧。

  缆车穿过云雾,向山顶攀升,缆车道两旁是葱葱郁郁的树林,夹杂着一些看不清的山花。前方朦朦胧胧的,云雾中筛下微弱的天光,让你觉得真有登天之感。不一会儿,到了山顶缆车站,再攀登一段石阶,就看到一面山门,隐隐约约,飘忽在云气之中。走近一看,山门正中两个大字,端端正正的隶书“蒙顶”,两旁是隶书楹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没有落款,字体虽端正,却不耐看,有点像计算机打出来的,既无灵气,也无仙气。穿过了山门,景色却陡然一变,有一片两百平方米大小的平台,向左右伸延,周围一圈参天的银杏,十分壮观。馆长说,这一圈银杏,共十二株,每株都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很有些年头了,植物学家说,总有上千年的历史,也就证明平台上面的寺庙至少始建于北宋。考古学家点点头说,这个我信了。

  现在的寺观是“文革”之后新修的,庙上的匾额是“茶神殿”,里面供的菩萨不是一般所见的,而是吴理真,说是茶神,上有横幅“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倒有趣。我们瞻仰了一番,绕到山后去看甘露井。路过明代的石牌坊,停下来看地震劫余的麒麟浮雕。馆长说,这次地震,芦山受创最深,蒙山还算好,没死人,可惜是有些文物古建筑受损。这块麒麟浮雕石板,原来是架在石牌坊正上方的,一震就摔落下来,还好上苍保佑,整块石板没有裂开,还完完整整的,以后还可以安放回去。石牌坊仍然屹立无恙,右上方门栏刻着“一瓢甘露”四字,左上方则是“蒙雾聚龙”四字,都有现代红漆描摹的痕迹。再往前,就是甘露井了,也就是传说吴理真隐化的所在。旁边立有三块碑,最大的在井的后方,横书篆字“甘露”,另外一块横碑立在左侧,楷书“龙井”,看来像是近代新立的。还有一块竖立的碑,楷书“蒙泉”二字,年代似乎比较久远,至少那笔势可观,结体严整,劲道苍虬。

  蒙顶的山径修得十分平整,都是石板铺地,虽然是雨后,却丝毫没有泥泞,走起来一点也不费事。只是云气弥漫,似雾似雨,朦朦胧胧,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翻过一面山脊,到了一处石栏围砌的茶园,馆长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皇茶园”,里面围了七棵茶树,就是吴理真手植的七株仙茶。我们看到旁边立了个解说牌,就围过去观看,上面标着“皇茶园”,解说词如下:“相传是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邑人吴理真培育七株仙茶之地,面积为12平方米。《名山县志》载:"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皇茶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谓曰仙茶。"……蒙顶茶自唐至清"年年岁岁,皆为贡品",一千多年从未见(间)断。据史证可考蒙顶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皇茶园是蒙顶山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有力佐证。”

  小张指着茶园中茶树,问说怎么这七株茶都这么矮小,看起来年岁不大嘛。又指着其中一棵茶树说,这棵茶树不是已经枯死了吗?还能救活吗?老霍笑着说,仙茶嘛,枯的只是表相。你是肉眼凡胎,看不到仙茶的精神,已经脱胎换骨,隐化到山下另外一棵茶树上去了。明年把那棵转世的仙茶移植过来,就依旧是七株仙茶,不要说两千年了,将来三四千年都会延续下去,而且“不枯不长”。馆长也不说话,只是微笑。雾气飘过来,笼罩了皇茶园,也笼罩了我们的身影。蒙顶山上,影影绰绰的,好像一切都染了仙气。 郑培凯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申请   

黄金芽茶叶 日照茶网 黄页网 聚养网

Copyright © 2006-2008 WWW.CNLV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山东东方太阳律师事务所  电话:0633-8922114、13863387797
Email:rz96114@163.com    鲁ICP备10016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