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兄种茶记
来源:中国绿茶网 发布时间:2013-2-17 7:59:45 阅读:1052
十多年前,不太懂茶时,茶给我的乐趣是品茶时能与很多朋友在一起,这是快乐的。后来慢慢地深入,对茶道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追求,逐渐从“茶社交”转入对茶道本身乐趣的追求。要体验到乐趣,就需要对茶的品质有鉴别品赏的能力,这是最起码的能力。
别看如今很多茶人把茶说得天花乱坠,但都仅仅停留嘴皮上,用华丽辞藻堆砌一堆虚辞和故事,没有实际可践行的内涵物,而非真正的正解茶和茶道,这样的乐趣仅仅是在为“茶社交”树立自己的“权威”而已,禁不住考验。其实,茶道不必被神话,也不需权威性,而在于你对茶的态度。态度好,自然精进!如今,茶市鱼龙混杂,假茶毒茶比比皆是。很多好面子的人往往会花大价钱买到一钱不值的假茶,有些甚至还是毒茶。这不是买茶人的错,归结起来说是茶市混乱不堪,现在能坚守茶道精神和商业道德的茶商并不多。我们常常听到这儿说喝到好茶那也说品到佳品,而现实是吹嘘者与盲目追捧者在惺惺作态,相互虚假罢了。
每一品好茶背后,一定有一位好的茶人,寻好茶不易,遇到好茶人也自然要讲缘分。因为修佛的缘故,认识福建的一位同门师兄,他从一台湾茶商手中接过一片铁观音乌龙系茶山,并苦心耕耘至今,他做茶的态度让我这老茶客也颇有几分惊讶。
第一次品尝到他的茶是在千澄茶室,茶室主人向我推荐。平素里,不太相信这类口头上的推荐,自然这次也不会例外。红色塑料袋与一般茶在包装上区别不大,茶叶倒出来盛在茶具里,干茶散发出浓郁的炒制性类似台湾乌龙的茶香,火气很重,闻着干茶的气息,加上开始的介绍,我就有些反感这茶。很多茶商会用重焙火为茶提香,掩盖茶的缺陷,作为铁观音本来应有的清香和音韵就会完全丧失,换来的是大众皆能欣赏的俗香。
初次与师兄的茶见面我有了这些联想。
这算是第一印象!
当天一起品此茶的还有一位痴茶的前辈,我们当时的品鉴结论是一致的,但出于好意,我们还是提出了问题。那次的品茶,并没有对茶叶品质上做太多体会,而是专注了他的制茶工艺水平上。没多久,我就相继品到师兄其他几款茶,让我刮目相看。
什么是好茶?好茶第一标准是“干净”,而无农残又是干净的第一标准,然后是无病菌,无掺杂,无添加,制作卫生,工艺正统等。
多数初入茶道的人喜欢追逐味道上的美妙体验,没有判断好坏的经验,喝茶全凭直觉。不干净的茶就像《西游记》里的妖精,它可能看起来很美也很诱人,但它却在一天天伤害着你的健康。这是很要命的事情,很多人喝茶把身体喝坏了,这种事常有!
有些茶张冠李戴,各种的滥竽充数。金骏眉根据它的地理特性和茶本身的制作要求,每年产量少得可怜。可市场上加起来不说几万吨,中国之大,少也得几千吨。这些茶都是金骏眉吗,绝对不是,但价格确实真的很贵!这些假茶如果是用相等质量的其他产区茶叶冒充至少不会有身体上的伤害,但如果是用别的茶通过改良拼配工艺上的各种人工配香配色加工出来,就会造成身体伤害!
现在以铁观音为首的乌龙茶系为了能吸引更多人,在制茶工艺上想尽了一切手段,新工艺层出不穷,茶叶越来越香,口感越来越好。单纯就改善茶叶的色香味并保证品饮安全的前提创新工艺是值得提倡的,但问题的关键点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创新的道德底线太低,他们创新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利润。失去传统的新工艺茶同样也失去了茶道的灵魂。在这个五花八门新工艺新概念茶频出的时下,仍还有人一直坚持着传统工艺制茶,用心种茶。我的这位师兄就是其中一员。他默默地守着那片茶山,悉心地打理耕耘着。在福建漳州的山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就有一大片茶园,这便是我这位师兄的茶山,有个美好的名字——洋顶岽。我没明白名字的含义,好像是地名。
师兄打理这片茶园颇费心思,他坚持人工除草,坚持不施化肥农药。这在今天中国商业社会中是十足的“冒傻气”。他跟师父说过要做干净的茶,这是他的信念。他为了能让茶接受一些正面的能量,在茶园里到处安装太阳能音乐播放器,每天播放着大悲咒、高山流水等音乐,让茶在音乐中成长。如果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能减少对人的伤害,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其对人有更好的好处呢?师兄从日本学到了一招方法——给茶树喂豆浆牛奶。
给茶树喝牛奶豆浆是很复杂麻烦的事,要先将收购过期牛奶,把黄豆泡水磨成豆浆,与牛奶、益生菌混合倒入混合发酵池,密封发酵15天后,方可喷洒在茶树上。
这里说回到开始说的在千澄茶室品到的那款重焙火洋顶岽铁观音茶。那款茶叶底是很迷人的,叶片肥厚鲜嫩,而今新工艺茶在这一点上是做不到的。保留了茶叶梗,叶梗会使茶汤发涩,这是叶梗中的单宁和维生素等内含物的味道,从保健角度来说是很必要保留的。新工艺茶就会连叶经脉都可能去掉,这是很傻的事情。传统茶保护了茶叶的完整性,在茶叶冲泡过程中慢慢释放茶的内含物,茶芬芳浓郁且爽口,并带有它特有的青涩感。然而这款重焙火茶的缺点就在于制作工艺,它选择了传统,但没有真正掌握传统的火候。我可以想象到制茶时的场景,师傅在一边尝试着炒制,一边在思考着,每一个环节上似乎都有些犹豫,在尝试着寻找某种曾经的记忆里的味道。小时候,每次陪妈妈去采完茶回来制茶,妈妈熟练的手工制出来的茶味道很美妙,而我学妈妈的样子摸索着做出来的茶喝在嘴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适感,不痛快!
后来,好几次收到不同款的洋顶岽茶,每一次的茶在汤感、香型以及身体里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传统韵味和那份用心与宁静,让人不由自主想起种茶的师兄的坚守与执著。
制茶师对每一款不同海拔,不同时间采摘,不同树种茶叶进行了实验,制出了各种风格的茶。当喝茶喝成了茶道的时候,制茶的用心是非常被重视的,那是一种被尊重和庄严。如果我们在装腔作势的行茶道,但品的却是一款毫无品位的不明来路的茶,那将是多么大的讽刺。
时下,追求真正高品质的好茶,无论是制茶人还是品茶人都是孤独的,能做出一款真正值得期待和尊重的好茶,将会是越来越稀罕和高贵的事。然而,品洋顶岽,就是在享受着这么一份高贵的孤独。这些年,我也不断寻觅到其他种类的好茶,但用心程度都不及洋顶岽。这也恰是茶道里最核心的奥义。孤独并非寂寞的,它让用心的人在这种圆融的状态里安静的快乐,生命真正变得丰富而华丽,这便算是坚守传统的孤独的意义吧!来源:北京晚报 罗蒙(作者为《茶之书》杂志主编)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