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茶业资讯  |  绿茶企业  |  供求信息  |  展会信息  |  机械茶具  |  茶与健康  |  茶艺茶道  |  绿茶产地 |  广告服务 
信息快递
 
    茶与健康     
    行业标准     
    茶艺茶道     
    绿茶产地     
    展会信息     
    茶业资讯     


中国六大茶类之绿茶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08-8-13 8:19:36   阅读:1201

 

大佛龙井

      大佛龙井产于浙江东部新昌地区。那里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境内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四季分明,山地资源丰富。拥有大佛寺、穿岩十九峰、沃洲湖三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人文底蕴十分深厚,历来是佛家圣地、道家福地,著名唐诗之路、佛教之旅的精华所在,是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

      新昌地区的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最古老的茶树栽培于1500多年前。以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为代表的历代高僧都善饮茶,以品茶、参禅为修持生涯之重要内容。大佛寺僧侣历来有栽茶、制茶、奉茶之习俗。

      大佛龙井于2001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该茶品质优异,主要特点是香气高香持久,滋味鲜醇,耐冲泡,外形扁平、尖削。金庸先生欣然为大佛龙井茶题词,2005年连战先生到大陆进行破冰之旅,在老舍茶馆品尝大佛龙井茶更成为全球媒体报道的热点。2006年大佛龙井成为“广州哥德堡号百年享宴”的指定用茶和赠送俄罗斯普京总统、瑞典国王的礼品。

      为便于对大佛龙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现将大佛龙井与西湖龙井简单比较一下:

      大佛龙井与西湖龙井大略的区别是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其外型也不同,香气及滋味都有所差异。

      大佛龙井产自浙江新昌,而西湖龙井产自浙江杭州。大佛龙井的产茶区域比西湖龙井要广得多,地质比较复杂,除大部分与西湖龙井茶产区同为砂质土、红壤土外,还有香灰土。再加其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远离村庄和农田,更无现代工业之污染,令茶的品质不同其他。

      大佛龙井的外型比西湖龙井的外型要瘦小一些,大佛龙井的叶片采摘一般都选择长度1cm到1.2cm,而西湖龙井多会选择长度1.5cm至2cm,如果选择大佛龙井在1.5cm去采摘的话,它的根部要粗,叶片也会老。而西湖龙井在这个时期采摘则相反,正是叶嫩的时候。所以,大佛龙井要比西湖龙井的采摘时间早。

      大佛龙井在色泽上与西湖龙井茶也是有区别的,大佛龙井比西湖龙井色泽偏绿。因为杀青和炒制的手法不同,香气也有所差异。大佛龙井的香气初嗅充沛,高扬;西湖龙井的香气初嗅不高但够深厚。二泡后,大佛龙井的香气趋清,西湖龙井虽淡尤醇。

      西湖龙井的滋味醇厚,鲜爽;而大佛龙井的醇爽。两者的差异虽不是很大,但细品,还是不难分辨的。

      龙井茶的级别不同其炒制手法也不同,高档龙井茶主要靠手工炒制。分“青锅”和“辉锅”两个工序,要求动作连贯,一锅到底一气呵成。西湖龙井历史悠久,制作工艺成熟,大佛龙井发挥人文地貌优秀的特点,在继承传统制茶工艺基础上亦有创新。

      总的来讲,大佛龙井虽不如西湖龙井醇厚沉稳,但高山茶特有的香高味鲜使其别具风韵,不愧为龙井茶中的新锐。

大佛龙井品评

      大佛龙井产于浙江东部新昌地区,是名绿茶新锐,这次品评的茶叶是一级大佛龙井茶,干茶嫩绿,扁平匀整,干闻有清香。

      品评大佛龙井,选用了两种冲泡方法,一是玻璃杯,目的是一泡到底,浸泡出所有滋味,相对也接近于家庭饮茶方式;二是盖碗,目的是更好的品评茶质。

一、玻璃杯冲泡

  用具:玻璃杯。
  投茶量:3克。
  水:纯净水。
  水温:85度。
  方法:采用下投法,先注水1/4浸润,半分钟后加满。
  浸泡时间:5分钟。
  品评:茶汤汤色黄亮带毫,滋味鲜醇、苦后回甘,微涩,香气高、浓郁,为板栗香。
  叶底:嫩绿明亮,匀整。

二、盖碗冲泡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第一泡:
  水温:
85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30秒。
  品评:茶汤汤色黄亮带毫,滋味鲜爽、入口微苦、回甘好,微涩,香气清扬持久。

第二泡:
  水温:85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45秒。
  品评:滋味浓于前一泡、回甘强烈,香气清香略转淡。

第三泡:
  水温:90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60秒。
  品评:入口转甜,香气弱化。

第四泡:
  水温:95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75秒。
  品评:滋味基本同于上一泡,但整体转弱。
  叶底:嫩绿明亮,匀整。

      此大佛龙井是一泡高山茶,香气高扬持久,滋味鲜醇,泡浓板栗香明显,略淡则是清香。总的来讲很适合北方消费者的口感。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简称龙井。因西子湖和龙泓井而得名。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为其主要产地。那里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云雾缭绕、浓荫笼罩,年平均温度16°C,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土壤深厚。

      龙井茶历史悠久,唐代著名的茶圣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赞美之句,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于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位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龙井茶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他们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茶农有话:“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每年春季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鲜叶。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其嫩芽初迸,形似莲心,故称“莲心”。每制1公斤干茶约需鲜叶7万个左右,故极为珍贵。谷雨前采摘的称“雨前茶”,又称二春茶。其时茶柄已发一叶,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旗枪”。立夏之际采三春茶,此时茶芽发育较大,附叶两瓣,形似雀舌,故称“雀舌”。四春茶则在三春茶一个月以后采摘,叶已成片,并附带茶梗,故称“梗片”。其品质不如前三种。

      高级龙井茶的炒制分为“青锅”和“辉锅”两道工序,工艺十分精湛,传统的制作工艺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其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变化多端,制出的成品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均匀,恰似兰花之瓣,别具特色。西湖龙井,享誉世界,它有四绝:一色绝,二香绝,三味绝,四形绝。即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龙井茶的档次,除按采茶时间之外,还有按具体产地之区分。在历史上有“狮、龙、云、虎”等四个品类。新中国成立后,归并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为1~8级。以狮子峰所产最佳,其色泽嫩黄,高香持久,被誉为“龙井之巅”;龙井村所产,以其茶叶肥嫩,芽峰显露,茶味较浓为特色;梅家坞所产之茶,做工精湛,色泽翠绿,形似金钉,扁平光滑,汤色碧绿,味鲜爽口。

      龙井茶所含氨基酸、维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他茶叶为多,营养丰富,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化腻,消炎解毒之功效。若以当地虎跑、龙泉之水冲泡,则更是鲜爽味烈,绿野飘香,杯中茶芽成朵,交错辉映,赏心悦目,素有杭州“双绝”之誉。

梅家坞龙井品评

      梅家坞位于浙江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著名产地之一,这次品评的茶叶是一级梅家坞龙井茶,干茶翠绿,扁平匀整,干闻有清香。

      品评梅家坞龙井,选用了两种冲泡方法,一是玻璃杯;二是盖碗。

一、玻璃杯冲泡

  用具:玻璃杯。
  投茶量:3克。
  水:纯净水。
  水温:85度。
  方法:采用下投法,先注水1/4浸润,半分钟后加满。
  浸泡时间:5分钟。
  品评:茶汤汤色黄亮带毫,滋味鲜爽醇厚、略苦后回甘,微涩,香气为花香。
  叶底:嫩绿明亮,匀整。

二、盖碗冲泡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第一泡:
  水 温:85度。
  方 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30秒。
  品 评:茶汤汤色黄亮带毫,滋味醇厚甘爽、微涩,香气清香持久。

第二泡:
  水 温:85度。
  方 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45秒。
  品 评:滋味基本同于前一泡,入口甜,微涩,花香显。

第三泡:
  水温:90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60秒。
  品评:入口甜,花香明显。

第四泡:
  水温:95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75秒
  品评:滋味基本同于上一泡,但香气转弱。
  叶底:嫩绿明亮,匀整。

      这泡梅家坞龙井是标准的优质西湖龙井茶,滋味醇厚,香气为花香且沉稳持久,四泡后依旧不落败相,当得传统名茶之誉。

竹叶青

      自古名山出名茶,峨眉山名茶历史悠久,唐朝李善在其《文选注》中写道:“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从唐代开始,峨眉山茶叶就已经被列为贡茶。

      196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来到峨眉山考察,在万年寺与老僧人对弈品茗时对所品之茶赞不绝口,就问:“这是何茶?”老僧人答道:“此茶乃峨眉山特产,尚无名称”,并请陈毅副总理赐名。陈毅仔细审视杯中茶叶,只见汤清叶绿,一片生机,由衷地说道:“多像嫩竹叶呀,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声名不胫而走,茶业界更因此增添了一段传奇佳话。

      竹叶青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秀丽,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香馥郁,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嫩醇爽,是峨眉山的茶中珍品。

      其珍首先体现在原料上。峨眉山自然生态环抱着竹叶青万亩生态茶园,吸仙山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聚云雾之甘露,确保原料来源稳定无污染。

      其次,竹叶青鲜叶的采摘也十分考究,必须在清明前,此时茶叶的内质最好,采摘标准为独芽和一芽一叶初展,每500克成品即需消耗芽心35000到50000颗。

      在抖、撒、抓、压、带条等十多道工艺基础上,竹叶青茶业吸收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形成自有的标准化工艺流程。用世界最先进的全封闭生产线生产,经远红外微波提香,高温杀菌,恒定香型,只为留存茶叶之精华。

竹叶青品评

      竹叶青产自四川峨眉山,是上个世纪60年代出名的绿茶,这次品评的茶叶是竹叶青茶业出品的“品味”,干茶全芽,扁平、尖削、嫩绿微黄,干闻有清香。

     品评竹叶青,选用了两种冲泡方法,一是玻璃杯;二是盖碗。

一、玻璃杯冲泡

  用具:玻璃杯。
  投茶量:  2克。
  水: 纯净水。
  水温: 85度。
  方法:采用下投法,先注水1/4浸润,半分钟后加满。浸泡时间:5分钟。
  品评:茶汤汤色黄亮,滋味浓郁、苦味略重、回甘,涩能转但较慢,香气入口带火香,而后返花香。
  叶底:全芽,黄绿匀齐。

二、盖碗冲泡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第一泡:
  水温:85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30秒。
  品评:茶汤汤色微黄明亮带毫,滋味醇厚、甘爽、微涩、回甘,轻微火香而后转花香。

第二泡:
  水温:85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45秒。
  品评:滋味厚重、入口甜而后苦、回甘,微涩,香气清香。

第三泡:
  水温:90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60秒。
  品评:基本同上一泡,感觉滋味开始转弱。

第四泡:
  水温:95度。
  方法:顺碗边注水,不加盖。
  浸泡时间:75秒。
  品评:滋味转浓同于第二泡,但涩味重。
  叶底:全芽,黄绿匀整。

      总的来讲,这是一泡标准的四川绿茶,滋味浓厚,香气为火香覆盖下的花香,但苦涩味稍重,尤其是用玻璃杯冲泡,在减少投茶量(标准量是3克)的情况下,还是稍显苦涩,用盖碗冲泡的话感觉略好。

 (本版文字及图片由老舍茶馆评茶室提供)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申请   

羊岩勾青 日照茶网 黄页网 聚养网

Copyright © 2006-2008 WWW.CNLV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山东东方太阳律师事务所  电话:0633-8922114、13863387797
Email:rz96114@163.com    鲁ICP备10016871号